“中二病”的说法来源于日本,说的是十三四岁,大多读初中二年级的孩子中常见的一种“超级自我中心”的心理行为特点,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仿佛自己是“宇宙中心”,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就是正确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规则、要求、纪律,容易表示轻视、藐视甚至鄙视,会出现很多情绪和行为问题,师生、亲子以及伙伴关系都可能有问题,学习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中二病”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疾病,网络用语中多有戏谑的含义,生活中常常指的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认知、情绪等角度的发展极不均衡的孩子,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与外部世界冲突强烈,自己无法有效调控,也拒绝接受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其中不乏小学阶段表现得非常好的孩子。 一次家长沙龙后,一个眉头紧锁的妈妈留了下来,跟我说女儿刚上初二,和父母冲突激烈,经常在家里闹,以拒绝上学为要挟提出各种要求。如果不满足她的要求,会彻夜不睡,不吃东西,发脾气,不上学。没办法,就答应了她的要求,可以好一阵儿,然后又开始提出新的要求。 妈妈说女儿以前特别优秀,小学的时候学习也好,还有很多才艺,是大队长,奖状证书一大箱。升入初中之后,一开始还挺好的,慢慢的情绪开始变差,抱怨学习没意思,学校没意思,成绩也开始下降。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太好,本来是班长,现在对老师也不满意,有时候老师要求的工作也不做,成了一个大“刺儿头”,学习成绩更差了,估计也快被撤职了。好像就没有她看着顺眼的人,跟“中邪”了一样,变成另一个孩子。 不久后女孩儿被妈妈带来见我,长得很漂亮,穿着很普通的校服也掩藏不住少女的清新与美丽,和她的形象非常违和的是摇摇晃晃地走路姿势,还有眼神中的淡漠和不耐烦。 孩子一开始非常抵触,因为是被妈妈硬给带过来的,她说如果不是因为对高中校好奇才不会来。顺着她的话头聊了一阵儿,渐渐地了解到她内心的想法。 女孩儿说初中没意思,老师、家长还有很多同学都很“假”,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很不一样。说什么能力强好,还不是最在意成绩,只要成绩不好就什么都不好,考得不好即使不骂脸色比骂还难看。同学也一样,都自私,班里有很多小团伙,很蔑视他们。 她说学习好其实也没什么用,上好高中好大学也不一定有好工作。而且学的东西很多很杂很没意思,妈妈给她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很讨厌,能赖着不去就不去。自己的人缘儿不怎么样,还当个可笑的班长,懒得做那些没有用的,早就不想干了。反正就觉得很不爽,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 这个孩子折腾得越厉害,其实内心的糟糕感受越严重。这个处于青春期发展最迅速时期的孩子,自尊的心理需求空前高涨,然而收到的信息基本都是在打击她的自尊。习惯了优秀的孩子自视不可能低,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不好是她和父母最大的心病。而进入初中后功课变难,不是努力和补课就能够得到优异的成绩。孩子的心里落差太大,原本又很任性,加上父母的不满和青春期的内心冲突,已经快要发展到对立违抗障碍。 孩子没有办法做到优秀,就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做个问题孩子吗? 这个可能性太大了,心理学家早就给出相应的解释,而且并不是要引起别人注意那么简单。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提出著名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其中对青春期的解读影响非常广泛。 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孩子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自己和社会的所有知识,完成“自我同一性”任务的过程。 “自我同一性”的通俗解释,就是孩子们要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与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评价整合起来,从自己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成为内的在自信,并确定积极的未来发展目标。 如果这个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就会出现“角色混乱”,即对自己的看法不确定,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意识,答应了也不会做。也可能出现“消极同一性”,做一个与自己和他人的期待都相反的孩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坏孩子”。 所以青春期出现类似“中二病”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孩子,促发原因通常是孩子们无法做到“好”,但是可以做到“不好”,于是选择成为后者。 因此,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一定要小心和谨慎。 1、多给孩子提供正向的积极关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特别渴望获得关注,尤其是以接纳和爱为前提的积极关注。虽然孩子变得有些冷漠,对父母疏远,也要充分表达父母的感情。 这个年龄的孩子因为情绪波动频繁,自控力比较有限,容易犯错,父母切不可仅以批评和指责对待他们,要有接纳的态度。比如前文中的女孩儿,小学时候太过优秀,升入初中后肯定有落差,父母要容许孩子情绪波动、学习成绩不领先、有冲动的想法与行为。父母越是拒绝接受,问题就会越是严重。 2、家长一定要和学校密切配合家庭要确保有一个基本的规则或者底线,要与班级纪律和学校规则积极配合,不能让孩子任性,甚至威胁父母。因为威胁一旦奏效,互动方式形成,再纠正就很难了。 一些父母看着很严厉,甚至“强势”,其实欠缺原则性,只要孩子闹得严重就会妥协。事实上,该严管的时候就是要严管。 很多父母的“软肋”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上学,只要影响了学习,甚至有中断学业的风险时,面对孩子的闹腾,家长就会全线溃退。 3、要保持沟通顺畅孩子再逆反、不听话,总归还是孩子,要依赖家庭才可以生存。只要父母坚持与孩子沟通,不怕拒绝和嫌弃,孩子会愿意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甚至寻求帮助。 很多青春期中的孩子和父母话变少,不爱共处,不耐烦交流,只是心理发展特点,不要把这个与父母的颜面联系的太多。孩子处在一生中最矛盾,最两级化、很难自控的阶段,只是需要父母有点儿耐心,等他们再长大一些。 所谓的“初三天上地下”,指的是经过初二的冲突和调整,很多孩子逐渐平静下来,开始认真面对中考,走向人生下一个阶段。而有的孩子因为“消极同一性”变成自我放弃的孩子,或者因为“角色混乱”,欠缺责任心和独立性,这种“分流”,将孩子们引入不同的发展方向,有顺畅的,也有困难重重的。 孩子是父母的宝贝,成长无坦途,要保证他们前行的车轮可以一直转动。 青春期会有“暴风雨”,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会像是一把大伞,不过这把伞,要孩子自己撑起才可以。 |
2023-10-27
2022-08-15
2022-08-17
2022-09-23
2022-08-13